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 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CIO避险六招:让信息化平安着陆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网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12/3/13 12:33:00  文章录入:web13741  责任编辑:web13741

  “才能库”方面隐藏着一个常见的陷阱:一些企业往往以为,因为自己拥有在一方面或者几方面很在行的人才,所以这些人样样在行,这属于“多才多艺的人”,但这种人少之又少,而且要留住他们确实很难,也很费钱;他们人数不够多,无法满足组织的每个需求。所以,如果只盯着少数“多才多艺”的人,这样迟早会失败。

  招数六:

  别将成功寄托在企业不具备的才能上

  许多企业在启动新项目时经常以为自己能够在市场上找到所需资源,或者可以在内部开发才能。但事实上,许多证据表明这种想法是没有任何保障的。似乎很少有企业考虑到了一些技能的稀缺性,尤其是与新技术或者需求大幅激增的技术有关的技能,这加剧了稀缺性。也很少有企业能够提供及时、有效的内部培训,如果仅仅指望通过软件供应商来获得培训是不现实的,因为培训往往不是对方的核心业务,它们同样面临资源上的制约。如果对方规模较小,开发的又是新产品,就更是如此。

  如果你决定获得新的才能,就要准备投入资金(可能是一大笔资金)用于招聘及内部培训,尤其是要确保新技术发挥出积极功效时,企业更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内部人员培训。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